当前位置:首页 > 马鞍山产业信息 > 正文内容

马鞍山 科技创新推动开发园区“乘智而转”

admin8个月前 (09-26)马鞍山产业信息37

  各级开发园区如何在爬坡过坎中实现关键一跃?如何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打造竞争新优势?成为横亘在马鞍山人面前的一道道考题。马鞍山人用“科技创新”破题!

  406家,这是目前马鞍山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245家,这是历年来累计认定的马鞍山市科技“小巨人”企业数量;340家,这是2019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数;106家,这是新增安徽省科创板挂牌企业数量……

  这一组组亮眼的数字,是马鞍山市上下坚持科技创新的成果。跳出马鞍山,放眼安徽省,马鞍山在科技创新层面的表现依然亮眼:2019年,马鞍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累计增速预计可保持在15%以上,居安徽省头部方阵;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保持在32%以上。

  近年来,马鞍山市围绕“生态福地、智造名城”的城市定位,以科技创新为主抓手,全力推动各级开发园区转型升级。今年8月,进一步提出“把融入对接南京都市圈作为主攻方向,承接科创资源,参与产业分工,共享公共服务,分享人口红利,充分利用大城市‘溢出效应’”。

  马鞍山市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先后出台了《马鞍山市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若干政策》《马鞍山市高层次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马鞍山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管理办法》《马鞍山市专利资助办法(暂行)》《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形成了“1+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引导扶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合作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此外,为全力融入长三角科创圈,马鞍山市还积极与大院大所开展合作,组织各级开发园区的企业、合作高校院所参加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积极推动宁马两地政产学研深度融合。

  乘东风,启新程。来自各级政府的政策红利,惠及入园企业,更是增强了开发园区转型升级的底气。

  踩着“智造名城”建设的鼓点,马鞍山市各级开发园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加快高端人才引进等举措,有力推动“马鞍山制造”向“马鞍山智造”加速转变。

  科技创新引擎给力,园区发展动力强劲。以上半年部分园区GDP为横切面,即可窥见各开发园区因科技创新带来的蓬勃发展势头。

  上半年,马鞍山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74亿元,增幅12.8%;吉来特集成电路等28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高登智能电力等8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上半年,慈湖高新区实现GDP52.3亿元,增幅11.3%;通过主导产业战略升级、培育高新产业基地,园区七成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盈利,特别是金星钛白、圣戈班、圣诺贝等骨干企业,产值增长超30%。

  一大批企业“乘智而上”,向新而生。今年3月,位于马鞍山经开区的安徽泰尔表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一期项目正式竣工投产。该企业是表面行业全流程的高科技、高效率、综合服务型公司。一期项目完全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亿元,年上缴税收560万元。4月26日,易锐(马鞍山)光电集成基地项目投产,生产研发的多款芯片将应用于数据中心及电信网络的100G高速光收发等,整个项目达产后可形成年产值百亿元的集成光电子产业基地。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推动各级开发园区发展的“科技引擎”,背后是科技人才支撑。

  10月28日,安徽省院士专家联谊会马鞍山新兴产业战略研究院、安徽省科技成果评价中心马鞍山分中心相继揭牌,当场签署了6份框架协议。一方面,研究院和分中心的建立将围绕马鞍山市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各类项目落户,有利于院士成果转化;另一方面也将为马鞍山市打造“生态福地、智造名城”培养和汇聚高端人才。

  今年,包括马鞍山在内的沪浙苏皖“三省一市”20个城市成立了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城市联盟。立足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情况,马鞍山市坚定不移走人才兴市之路,聚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一方面,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人才引进,积极开展科技人才团队招引培育,加大“高精尖缺”境外人才引进力度,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取得明显成效。另一方面,加强新型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建设,全力推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提升人才集聚承载能力。2019年,马鞍山市招引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0个。通过推动科研技术转化,以产业聚集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实现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为开发区注入新鲜活力。

  一年来,马鞍山市加大对创新的投入,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科技领域“放管服”等领域改革,让机构、人才、资金、项目等创新要素充分活跃起来;同时,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安居、配偶就业、子女入学、户籍随迁、医疗、旅游、交通等方面的优惠和便利,全面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优化人才生态环境,实现凤栖梧。

  重才、引才、聚才、爱才……人才工作与创新崛起的同频共振,奏响了人才与发展的蕞美和弦。如今,马鞍山市正紧紧抓住“人才科创”这个核心,全力打造现代化品质园区,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河套”连深港加速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科技园区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河套”连深港加速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科技园区

  塔吊林立,机械轰鸣。深圳市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科创园区里重大工程项目进行得如火如荼,奏响活力绽放的序曲。2月22日,“未来已来·高质量发展看中国”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深圳市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科创园区,感受深港协同发展。   图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科创园区。(张荣耀 摄)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南部...

一企一栋别具一格!宝山这个园区呈现不一样的“新视觉”

一企一栋别具一格!宝山这个园区呈现不一样的“新视觉”

  “1876新视觉-环上大科创产业园”项目位于宝山区沪太路4290号,聚焦环上大科技圈规划,由1876园区品牌化运营,精耕细作打造连锁品牌园。项目由15栋独立建筑构成,总体设计规划由红点国际设计获奖者朱建华操刀主创,自成一派风格,其总投资金额估算约为2亿元。   园区毗邻沪太路,与核心主干道外环高架咫尺为邻,距离地铁7号线公里,与周边宝山科技园、城市绿洲、国际研发总...

上市公司这里集合科创区上市公司产业园即将竣工

上市公司这里集合科创区上市公司产业园即将竣工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上市公司这里集合,科创区上市公司产业园即将竣工   今天(12月28日),直播绵阳记者从科创区了解到,位于科创区九洲大道灵创科技园旁的科创区上市公司产业园项目,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建设,目前已进入收尾阶段。不久,这里将成为上市公司聚集地!...

中科(马鞍山)新材料科技园及创新平台揭牌

中科(马鞍山)新材料科技园及创新平台揭牌

  原标题:中科(马鞍山)新材料科技园及创新平台揭牌   中安在线讯 据皖江在线日,中科(马鞍山)新材料科技园及创新平台揭牌仪式在慈湖高新区宁马科创园举行。这是我省与中科院院地合作重点项目之一,是高新区深度推进与大院大所合作、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又一成果。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是科技创新领域的“国家队”,是国家自主创新的主力军。由过程工程研究所...

依靠科技创新实现效益倍增

依靠科技创新实现效益倍增

  连日来,慈湖高新区内的马鞍山科思化学有限公司一派繁忙生产景象。科思是以防晒系列产品和香精香料为核心,集研发、生产与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高端制造企业。一期项目于2021年建成投产,当年实现销售收入8000多万元。今年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和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创新发展,一期产能全部释放,预计达产后销售收入将超过3亿元,实现经济效益倍增。   来源: 马鞍山日报 作者: 王...

全省唯一城区!蜀山区入选“科创安徽”首批试点城市(园区)

全省唯一城区!蜀山区入选“科创安徽”首批试点城市(园区)

  据了解,“科创安徽”是安徽省科协在巩固深化“科创中国”试点工作基础上,打造的服务品牌,旨在打造一批服务科技经济融合“样板间”,汇集全国、省级学会、基层组织和市县级科协力量,搭建一批创新资源集成共享平台,建立一批协同创新组织,形成一批“科创安徽”典型示范模式和具有影响力的工作载体,建立创新资源供给、对接、落地长效机制,探索形成科协组织服务科技经济融合的有效模式。  ...

创新引领发展——马鞍山慈湖高新区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马鞍山双创基地再攀新高

创新引领发展——马鞍山慈湖高新区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马鞍山双创基地再攀新高

  去年以来,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马鞍山双创基地开展了东南大学马鞍山校友座谈会、绿色建筑科技产业项目对接会、“四送一服”企业服务等活动,建立大学生见习实习基地,通过安排线上行业沙龙、双创课程直播、线上金融政策服务等方式整合各类创新资源,确保园区企业顺利复工复产。截至2021年3月,马鞍山双创基地共注册科技企业28家,正式入驻11家,涉及智能制造、物联网、软件服务、互联网新经济、大数据...

创新潮涌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动力源

创新潮涌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动力源

  各地奔涌的创新大潮正在成为千行百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无论是不断突破壁垒的技术创新,还是加速拓展边界的产业创新,抑或是改变传统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的模式创新,各类创新都在快速融合应用、赋能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这样的创新驱动中,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大规模崛起、未来产业的超前布局也在不断提速。   □记者裴剑容陈尚营马欣然合肥报道  ...